技术分享
曹操和袁绍抢新娘子?曹操和袁绍小时候抢新娘_2
位列“三曹”之一,素以文采见长的曹植在他一生的作品中,除七步诗之外,《洛神赋》便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了。但曹植在《洛神赋》中所写的洛水之神到底是谁呢?
甄后,是曹丕的妃子。作为小叔子的曹植居然动了爱慕之心,这就兄弟之道言,是其不义,就君臣之道言,是其不忠。不义不忠,大逆不道,成何体统?于是从古至今,便有一支浩荡大军,来辨伪正本,口诛笔伐。唐彦谦曾经说:“惊鸿瞥过游龙去,虚恼陈王一事无。”陈王,就是指曹植。宋人刘克庄却说,这是好事之人乃“造甄后之事以实之”。明人王世贞又说:“令洛神见之,未免笑子建(曹植字)伧父耳。”
网络配图
清代又有何焯、朱乾、潘德舆、丁晏、张云等人,群起而鞭挞之。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,大概有如下几点:第一,曹植爱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。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《感甄赋》。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,本来就很紧张,曹植写《感甄赋》,岂不是色胆包天,不怕掉脑袋了吗?
第二,图谋兄妻,这是“禽兽之恶行”,“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,污其兄子(指明帝)之母而兄子晏然,况身为帝王者乎?”第三,李善注引《记》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,并把此枕赐给曹植,“里老所不为”,何况是帝王呢?极不合情理,纯属无稽之谈。第四,《感甄赋》确有其文,但“甄”并不是甄后之“甄”,而是鄄城之“鄄”。“鄄”与“甄”通,因此是“感甄”。
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,任鄄城王。第五,《洛神赋》一文,是“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”,“其亦屈子之志也”,“纯是爱君恋阙之词”,就是说赋中所说的“长寄心于君王”。后来的人否定感甄说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。如果说有所增加,只是说,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为妻。
网络配图
与此相对立的是小说传奇和一些诗人,有的作者干脆认为洛神就是甄后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三百三十一《萧旷》篇和《类书》卷三十二《传奇》篇,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。洛神女说:“妾,即甄后也……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,文帝怒而幽死。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,叙其冕抑。
因感而赋之。”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,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,甚至说:“君王不得为天下,半为当时赋洛神。”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·甄后》篇中,甄后大骂曹操、曹丕,说“丕不过贼父子庸子耳”,连父带子一块骂。后面还有一段评语是这样的:“陈思时一见,《感甄赋》不虚作矣。”
网络配图
综观千百年来的争论,对立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充分而直接的证据来说明是感甄或不是感甄,大多是推论。如果说是感甄之作,用什么确凿的材料来推翻否定者所提出的六点疑问?如果不是为感甄而作,那曹植又为什么写这篇《洛神赋》?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,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其兄长迫害的曹植,会产生《洛神赋》中所表现的那么真挚的感情吗?似乎也不可能,所有的这一切仍旧是悬而未解的谜
曹操和诸葛亮的关系?诸葛亮打败了曹操吗
还不知道:诸葛亮为何不投靠曹操的读者,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诸葛亮被刘备诚意打动
刘备是怎么请出诸葛亮的?据三国志记载“凡三往,乃见”,诸葛亮在“出师表”中也提到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也就是说,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,多次主动拜访了诸葛亮。
论地位,刘备当时是左将军、豫州牧,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早民;(当然诸葛亮的确是刘表亲戚,但是人家毕竟没有入仕不是么?)论出身;诸葛家族虽然也算名门望族,但是到了诸葛亮父亲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衰,而刘备贵为汉室宗亲(先主姓刘,讳备,字玄德,涿郡涿县人,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。——三国志);论年龄,刘备已经47岁了,而诸葛亮还只有27岁,诸葛亮是刘备的晚辈;论资历,刘备在疆场征战多年,辗转了半个中国,而诸葛亮却一直躬耕南阳,毫无经验;论声望,刘备以仁义闻名于天下,而诸葛亮虽然号称“卧龙”,自比管仲、乐毅,但是名声不显,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在吹牛。
在这种情况下,刘备居然三番五次主动去请诸葛亮出上,诸葛亮能不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么?诸葛亮因为刘备的礼贤下士而出山,又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当然,在魏略中,有提到诸葛亮主动找过刘备,但是魏略这个记载明显是错的,因为三国志记载有“时先主屯新野。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,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愿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 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。”即刘备第一次听说诸葛亮还是从徐庶口中,而刘备曾经想让徐庶把诸葛亮带过来见他,可是徐庶却说:“诸葛亮只能你主动去找他,不能让他屈身去找你,将军你应该去亲自拜访他。”三国志显然比魏略的记载更为可靠,所以诸葛亮是不可能主动找过刘备的。假如诸葛亮主动找过刘备,他该敢在出师表上不提此事却强调刘备三顾么?出师表是写给皇帝的,诸葛亮岂敢做假?
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
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之时,他的哥哥诸葛瑾已经是江东重臣,诸葛亮的男一个哥哥诸葛诞在曹操手下做官,最终官至大将军,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,并有盛名,各在一国,于是以为蜀得其龙,吴得其虎,魏得其狗。俗话说,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,既然诸葛亮的两个哥哥一个在曹操手下当官,一个在孙权手下当官,诸葛亮自然更倾向于刘备了,这样一来,无论是谁最终统一,诸葛家族都能受到重用。(可惜的是,三国尽归司马氏,三个篮子都翻了)
诸葛亮和曹操有血海深仇
原来诸葛亮原来在徐州过得好好的,曹操率领大军讨伐陶谦,大军所过之出,尸横遍野,诸葛亮的从父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来到荆州避难,诸葛家族被曹操害的流离失所,诸葛亮又岂会愿意投靠曹操呢。
诸葛亮投靠刘备才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
当时曹操手下人才济济,谋士如云,猛将如虎,顶级谋士就有贾诩、荀彧、荀攸、程昱、刘烨,司马懿等人,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,他的才能未必能够得到发挥,而当时刘备手下除了新来的徐庶以外,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谋士,显然诸葛亮只有投靠刘备才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,诸葛亮出使江东时,东吴重臣张召曾劝说诸葛亮留下来辅佐孙权,但是诸葛亮却拒绝了:
张子布荐诸葛亮于孙权,亮不肯留。人问其故,曰:孙将军可谓人主,然观其度,能贤亮而不能尽亮,吾是以不留。——三国志注引袁子
诸葛亮认为孙权能够礼遇他,但是却无法让他的才能都得到发挥,于是拒绝留下来,唯一能够尽亮的,也就只有刘备了。
参考文献:
《三国志。